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發展沿革
[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發展沿革]
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研發,是先歷經光降解性塑膠及崩解型塑膠的失敗後,才試驗成功的。
(一) 光降解性塑膠:
以傳統塑膠(PE、PS、PP)摻配光敏促進劑,藉由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能量,促成塑膠產生裂化反應,碎裂崩解後殘留塑膠碎片,終因不能分解,遂宣告失敗。
(二) 崩解型塑膠:
以傳統塑膠摻配澱粉及生物發酵物等成分,誘使環境中微生物吞噬、崩解澱粉,但仍因不能分解其中塑膠成分,同樣有塑膠碎片殘留問題而遭詬病。
(三) 生物可分解塑膠:
又稱「綠色塑膠」,係運用生物化學之科技,從植物精練、發酵、合成等程序,製造完全可被生物分解之生物可分解性材料。於產品生命循環中,利用有機堆肥來達成「取之於大自然,使用後再回歸於大自然」的原則。
[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應用]
1. 薄膜類:
主要運用於農業覆蓋膜(可依作物生長期不同而調整配方)、塑膠袋、免洗紙餐具的基層貼合膜,以及作為紙尿布等相關產品所使用的高透溼度被襯膜。一般薄膜類產品在20-45天內,即可分解90%以上。
2. 射出成型類:
主要應用於需要高硬度的塑膠製品,在歐洲地區主要用於製造免洗刀叉、湯匙、筆、育苗杯、花盆與高爾夫球座等。分解時間較長,約需4個月。
3. 發泡成型類:
主要開發成類似傳統保麗龍的製品,用於包裝精密物品時裝填的防碰撞材料。
[國外使用實例與發展]
早自1997年,國外麥當勞已開始使用完全生物可分解且可堆肥的刀叉用品﹔2000年雪梨奧運會,也全面採用「完全生物可分解材料」製品-包括餐盤、紙杯、杯蓋、吸管、刀叉餐具、垃圾袋、廚餘袋等製品。在歐洲,已有數百萬人每天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袋來收集有機物和庭院廢棄物。
日本大阪市政府也已先行推廣使用玉米澱粉垃圾袋(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取代傳統垃圾袋。
另外,日本近來利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將肥料包覆其中,由於可藉以控制肥料釋出時間,不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減少過去肥料可能對河川所造成的氮、磷污染。
在德國,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應用範圍包括乳製品、水果、蔬菜、肉類的包裝、超級市場購物袋、裝有機性廢棄物的袋子及速食店的免洗餐具等。
製造商部分,包括英國、美國、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都有設立工廠生產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相關產品。
美國國內目前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年使用量約為23萬噸,日本約為3千噸。
由於環保意識的高漲,國際上已不斷出現限制及反對使用塑膠的浪潮,包括美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瑞士、義大利、日本等國皆對塑膠製品採取管制措施,包括課稅、部分塑膠材質禁用或回收率的強制要求等﹔有鑑於此,不論是外國的環保或化工雜誌中都已提到,生物可分解性材料的發展將是未來的趨勢。
資料來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